论文模板
基于情境创设的德育互动教学实践
 
牛涛
 
[  ] 德育课程的教学强调受教育主体“知、情、意、行”的统一,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难以承担此责任。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的经验,依据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相关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讨论、探索,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融会贯通整个知识与思维的体系,并将知识与实践联结起来,提升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  德育  实践应用
 
德育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受众在学习过程中相关价值情感的认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践行。在当前的德育课堂教学中,单方面自上而下的知识灌输、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工作实际的情境创设不足、缺少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考核方式上片面强调识记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德育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在这里,我们以一堂职业道德概念教学课程为例,探索情境创设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             情境创设引入德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情境一词,由“情”和“境”组成。通过查阅《古今汉语词典》,我们可以发现,“情”具有“感情”、“意志”、“情趣”的主观指向,“境”则不仅指“边界”“区域”等特定的时空指向,更是指“情况”、“境界”这种由客观至主观的认识。情境合在一起构词,其内涵可以指有客观与主观、客体与主体共同参与建构的特定时空环境。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就是指教师作为引导者,将教学的对象作为创设的主体,建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空环境,带领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基于既有的感性认识,由对实然学习、生活、工作情境的分析,深化对相关知识性内容的理解,达致应然的情感认同,强化践行的意志。
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情境创设引入德育教学的必要性。理论方面,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行为是主体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与现实的外部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一般性的理论知识,不可能脱离认知主体特定的时空境域而单独存在,相对于不同的认知主体,具有着不同的具体规定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或认知解构,建构或重建认知与情感体系,从而彰显主体性的特点。
实践方面,德育教学中存在许多抽象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核心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概念的教学,很容易陷入抽象解读与理论说教的教学误区,导致学生失去深入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1]而这些基本的核心概念具有很强的理论张力和现实解释力,是整个教学内容体系展开的根基,无法回避。只有结合学生身边能切身感受到的学习、生活、工作实际,创设恰当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讨论、探索,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融会贯通整个知识与思维的体系,并将知识与实践联结起来,提升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             情境创设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以“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这个教学知识点为例,这个教学单元属于道德教育模块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道德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应用性要求。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要求我们在知识上帮助学生明确职业道德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深化拓展对职业道德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能力上提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全面分析思考职业道德现象的能力,情感上强化对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的认同,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努力践行职业道德、做一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奠定基础。
为达致此等目标,教师可以在对概念进行承前启后的文字解读基础上,结合学生既有的学习、生活、工作实际经验,多维度、多层次的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在理论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实践中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行为的情感认同,坚定学生努力践行职业道德的意愿。本教学单元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如何将抽象的职业道德概念以形象的形式表达出来,贴近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强化前后知识点以及知识与实践的联结。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并安排“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教学中的教学情境。
(一)创设情境,在思想碰撞中实现前后知识的衔接并学以致用。
德育的知识学习是一个按照一定逻辑发展的思想体系,“开始之前,要先为学习者提供与主题相似的内容,目的在于将学习者已经学到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2]职业道德是道德的具体内容,对它的概念解读要与学生前面刚刚学过的道德知识点想联结,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讨论中引起认知的冲突,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本课中,教师先说一句承前启后的简单开始语,然后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一段关于钓鱼执法的新闻视频,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三个问题:这种行为道德吗?这种行为符合职业道德吗?能不能说这种行为虽然不道德,但仍属于遵守了职业道德的行为?
在学生讨论并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和上次课所学习的道德基本知识加以总结并答疑解惑。指出道德可以分为基本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许多部分。其中,基本道德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需具备的,只要我们希望这个社会能保持基本的秩序,适于我们生活,减少相互伤害和内耗,从而使生活更美好。每个人就要具备这个社会公认的一些基本道德。
与此同时,除了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人之外,我们还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职业身份,扮演者不同的职业角色,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必须的物质和精神资料。如教师、警察、公务员、清洁工、公司职员等等。
这些职业身份要求我们除了做人的基本道德之外,还要承担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特有的职业道德。
但:
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职业人。
我们首先必须要具备做人的基本道德,然后才能谈到作为职业人的职业道德。
我们履行职业道德,绝不能以伤害做人的基本道德为代价。
前面视频中的行为,是以破坏做人的基本道德为代价的,不能称之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这样,抽象的理论演绎与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就联结在了一起。接下来,针对这个具体知识点,教师再次创设类似情境,由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主分析。
1、      纽约地铁事件:一名老人掉下地铁站台,地铁正在驶来,老人在努力往上爬,《纽约邮报》的一名记者在站台上拍了四张照片,却没有第一时间跑过去伸手拉老人一把。如何评价他的行为?
2、      秃鹫与女孩(播放图片):上世纪90年代,非洲大饥荒期间,一名记者拍下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照片,震撼了整个世界。记者本人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但他拍照后,并没有对那个女孩实行救助,很多人谴责这位记者的行为,这位记者也在之后不久在他人的指责和自责中选择了自杀。如何评价这个事件?
 
(二)多维度的情境创设,充分理解概念本身。
知识的衔接和充分理解完成之后,进入概念本身的内涵解读阶段。就本课来说,教材中对职业道德概念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从概念本身的文字解读上来说,很容易理解。首先,它是一种具体的道德行为要求。其次,它具有身份的限制,是对从事一定职业的人的特定要求。第三,它强调职业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限定。最后它具有特定职业的特征。但教师如果仅仅这样进行抽象分析的话,学生可能很难具备这样强的接受能力,也没有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分别创设基于生活、社会、工作的相关情境,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在师生互动中深化对职业道德概念的认识、强化相关的情感认同。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互动的“一种积极的行动、一种有效的介入、一种自我的充实”[3]
具体来说,职业道德概念知识点的解读可以分别设立三个情境。
首先,结合学生未来工作环境的假设。
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一名银行员工,在接受客户存款时发现其中有一张假钞,你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需要学生讨论和单独回答,教师可自问自答或由学生集体回答。需要盖上假币章,当着客户面说明理由和依据并进行没收。
接下来,教师推出进一步的问题。
那你下班后,还能否随身带着验钞机和假币章,在商场里转悠,发现谁的钞票有问题,抓过来验一下,然后盖上假币章?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推导出职业道德内涵解读的第一个方面内容: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基本道德不同,职业道德有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主要是对你具有职业身份,承担职业角色的时间和空间里的语言和行为要求,具有特定时空范围的具体性。
其次,结合社会新闻事件的情境创设。
先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范跑跑事件。
分组讨论:如何评价范美忠的行为?他还适合做中小学教师吗?
这时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会有观点的交锋。学生正确的观点也可能缺乏相应的理论深度和现实说服力。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强调范美忠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室这个封闭空间里,他面对着一群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完整的紧急避险体力的孩子们。只有他一个成年人,当危险袭来时,他作为群体中唯一的成年人,有着天然的道德义务去带领孩子们紧急避险。这一点,别说是人,即使换成其他的群居型动物都是如此。
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认为他还是一个社会人,但已经不适合承担小学教师这个职业身份了。应剥夺其小学教师资格。由此,深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相对于一般意义的道德更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的认知和情感认同。
第三,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会形成许多经验性的认识,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原有的教科书上的知识外,要兼顾与整合横向跨学科的知识,还要与当前的社会生活或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重知识,同时要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4]作为教师,要能充分了解这些内容,将教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创设相关情境,打通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和未来职业道德的要求。帮助学生从情感上充分认同职业道德内涵对未来职业行为的具体要求,确保职业道德认知经情感认同上升为自觉的行动。
职业道德教育知识点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假设学生在社交场合里新认识了一个人,当你和他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你对他微笑。他面无表情,没有反应。你什么感受?
 当你第二次、第三次和他碰面的时候,你继续向对方微笑,表达善意。对方仍是面无表情的走过,没有理你。当第四次在碰面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在向对方微笑?
 但假如你是银行柜员,而对方是客户呢?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们凭借职业身份,已经得到了工资、福利、发展提升的机会等许多回报。我们没有太多的权利要求我们职业场合中所面对的服务对象给我们的付出同样的回报。
到了这里,通过情境创设和师生、生生互动中的思想碰撞,我们首先在与道德概念的比较分析中导入和思考职业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将职业道德的概念与特点联系在一起,从对职业道德概念的解读中生发出对其特点的思考,又结合同学们学习、生活的既有经验和未来可能的工作要求创设情境,在对职业道德特点不同情境的分析中进一步深化对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的理解。
(三)课堂教学成果的实践应用与反馈
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到这里初步完成,效果如何,还需结合本单元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创设一个课下应用与反馈的实践情境,给学生布置课后的实践作业。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的教学任务,包括两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实然的相关情境。前面教学环节中,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的相关情境均是由教师所创设并提供给学生的,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只是体现在思考情境与自身既有经验、现状和未来学习、生活、工作要求的匹配度,在教师引导下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互动,从中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强化对相关要求的认同。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情境创设方面仍处于被动的位置。当单元学习的主体内容基本完成之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基于自己刚刚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去发现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现实存在着的更多的实然情境,从而进一步验证自己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及其要求,实现情感和意志的自我强化。本教学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访谈自己能找得到的杰出校友,寻找他们身上体现了何种职业道德品质?
其次,在自主发现情境的基础上思考自身当前的实践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杰出校友的成长历程,总会发现一些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发现实然的相关情境的过程。前期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和学生自主创设情境,学生可以深入全面理解相关的知识、明确行动的方向,强化践行的情感和意志,这并不能解决践行的具体方法和路径选择问题。因此,在课后的课堂教学成果实践应用与反馈环节中,本单元教学的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现状与需要、初步确定自身未来的职业角色,思考此种职业角色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明确自身从现在起要做什么,才能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人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必须撰写书面的调研报告,写清楚自己调研中的发现、认识以及自身如何践行的具体规划。教师收缴学生的调研报告,并根据自己对学生基本状况的认识,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此种评价对自身教学的实效性进行评估,据此调整自身教学内容的侧重、完善自身教学的形式。
三、     有效的情境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职业道德概念这个具体的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基于情境创设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内化教材知识、强化情感认同,从而提升德育的实效性。要达致此等效果:
首先,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的情境要结合学生既有的知识基础、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实际。只有如此,设计出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互动思考兴趣,构成有效的情境设计。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状况、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实际,在此基础上认真搜集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状况设计相关情境。
其次,情境设计一定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紧扣课堂教学的目标。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教学的基本内容、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理想效果的描述、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目标实现的载体与素材。“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应始终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即育人活动。学生是否发展,是否全面高效地获得了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好坏的真正标准,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所有的课堂教学改革都不应该偏离甚至忽略这一点。”[5]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要衡量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炼,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思想情操有无泛起涟漪乃至掀起波涛,受到文本佳作 ‘感情的传染’。”[6]因此,教学情境作为教学的方式与手段,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进行设计。一定不能本末倒置,为情境而情境,否则课题形式再多样、气氛再活跃,也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意义。
第三,教师要提前做好人员的分组和任务的分解。
情境应用于课堂教学,必须要经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充分互动,才能充分利用所创设的情境分析思考教学的基本内容,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离不开事先的人员分组和任务分解。教师每次课课前要给学生布置好提前预习的任务,安排好探究学习和课堂讨论的分组。然后,提前下发部分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相关的教学内容,并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只有这样,互动才会充分,思考才会深入,才能实现情境设计的初衷。否则的话,课堂情境创设后的讨论、思考与互动就会缺乏应有的深度,甚至流于形式。
最后,教师要在情境式教学的互动过程中恰当的运用激励和评价手段。
情境式的教学过程相对开放,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多。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松紧之间的度,既要随时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和内容,确保讨论围绕教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空间,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深入全面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适当的时候及时进行点拨,帮助其纠正可能的方向偏离、排除思维进一步深化的障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互动的过程,对学生思考和讨论中阶段性的成果或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及时发现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并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编号12YJC71004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234),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师(杭州 310018)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67.
[2]董志霞郑晓齐. 精致教学理论: 背景、内涵与教学设计[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10) :71-73.
[3]徐继存.教学生活的精神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2(3):3237
[4]邢红军.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教育科学研究,2011(4):521
[5]孙宽宁徐继存焦炜.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游离与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54-57.
[6]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6):3135
 
 
 
 
 
 
 
 
 
 
 
 
 
 
 
The Interactive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situation creation
 
Niu tao   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 
Abstract:Th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mphasizes the unity education subject of "knowledge, emotion, will, action",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is difficult to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Situational teaching mode requires the teacher to design situations, which is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existing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learning, life and work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teaching objective. And then, Let th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thinking, exploration.In order to activate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On the basis, teachers can help students' mastery of knowledge. And then, Connects the knowledge and practice,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编号12YJC71004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 A